时间:2017/9/27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向山丹微生活、山丹圈子、山丹头条发送“吃个饭”,进入山丹点餐、外卖平台。杨桂平│冬至谣

  这天下午,我本打算买灰碱面的,当看到压面房里晕晕的灯光下那相对而坐干活的夫妇时我的主意就改变了。

  当时,我突然觉得天气不再寒冷,灯光也不再微弱了。相反,觉得那本来昏暗的灯光是那样的温暖。女的在木梳上一下一下搓着“牛犊子”面,灯光里,随着她手里木梳的转动,一个个饱满圆润的“牛犊子”滑落在案板上,掺杂着零星的捏“耳朵”。她是那样的专注,全身心的做着这一件事。男的也在案板上做其它的面,有方块,有箭头,还有用筷子捣的“牛蹄窝窝”,他像小孩子一样快乐地捣着,还有节律地晃动着头。看我进来,男的抬头看我,眼里是笑意,却不说话。他们是对年轻夫妇,面粉的尘埃让他俩的脸看起来朦朦胧胧,但掩饰不了他们的年轻。   

  我静静看着,不急着说话,心里想起明天就是冬至了,他们在做冬至的“牛犊子”。有和我一样忘记冬至的人吗?他们的记忆会让谁打开呢?

  我买了这对年轻夫妇做的“牛犊子”,离开他们,在门外的玻璃窗看到他们相视笑着,谈论着,是我刚刚打破了他们的安静。他们在谈论冬至吗,还是谈论更让他们幸福的事。   

  外面很冷,明天更冷,因为明天是冬至。在记忆里一直有冬至吃“牛犊子”饭的习俗,可我却发现史料上少有记载。家乡还流传一个习俗,冬至的前一天晚上,村子里人们要敲锣打鼓,挨家逐户去“讨要”面粉或粮食。尽管过去生活困难,每家每户都会把做好的“牛犊子”,“捏耳朵”等面食奉献一些,有大方人家还会给上些肉和菜。当然也有一些小气人家听到锣鼓声忙熄了灯装作不在家的样子,但住在一个村子里谁不知道谁家的情况呢。于是锣鼓敲得更响亮,大伙“要要牛犊子”的吆喝声更加起劲,这些小气鬼不得不装作刚被吵醒的样子,故意衣衫不整、头发散乱地出来送上一些面食。现在不一样了,大多数人家会大方地拿出五十元或一百元的票子给这些敲锣打鼓的“讨要者”,还会互道祝福。及至讨要结束,就到深夜了。大伙会来到事先说定的大户人家把讨要来的面和肉做成大锅饭吃。这个冬至习俗被乡亲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它里面凝聚着乡亲们美好的愿望,是一个为自己和家人祈福驱邪,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重要节日,所谓冬至大似年。   

  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汉代流传下来冬至吃狗肉进补的习惯,南方有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都有记载。我们的“牛犊子”饭怎么没有流传开来呢,这么好的饭,可惜了。一路唏嘘着,手里拎着一大袋“牛犊子”,足够全家吃三顿。

  走在回家的路上,还在想着面房里的那对在灯光里劳作的夫妇,他们在辛勤劳作时无意中享受了生活的安宁。那个画面,其实在我的脑海里储存了好久,在我快要淡忘的时候,它却那样清晰真实的再现了,让我感动,让我温暖。   

  回到家里,孩子在写作业。我说要给他做“牛犊子”饭,他高兴的跳起来,我不知道吃什么都不香的孩子,怎么会和小时候的我们一样,听着吃“牛犊子”饭会蹦起来。

  那时的我们,在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就一直兴奋着,男孩子会欢天喜地跟着大人去敲锣打鼓,没有鼓就敲脸盆和水桶,高声叫喊着。女娃娃帮着家里大人搓“牛犊子”,捏“耳朵”,双手沾满面粉,脸也是个面蛋蛋,会羞涩地偷着乐,心里想着美滋滋的“牛犊子”饭。一直忙到晚上,母亲才会煮肉汤。我们就枕着丝丝的香气入睡,梦里都会流出哈喇子。

  

 第二天刚一睁眼,母亲就变戏法一样端出香气满溢的一碗“牛犊子”饭,以最快的速度吃完,才想起碗里是什么?怎么会那么香,都没顾得上看,就把一碗饭吃完了。转而一想,母亲是把昨晚煮的肉和汤全放了进去,要不饭怎么会这样香。

  这个香气一直存在记忆里,弥漫整个童年。长大了,记忆却永远停留在了童年,让我留恋不已。留在记忆里的还有那个冬至的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望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冬至的歌谣一直唱到现在,冬至也一直温馨着我的记忆。

↓点击“阅读原文”山丹头条更多精彩资讯等你来看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合肥哪家医院好
面部白癜风怎么治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uipingzx.com/gpszz/3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