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大成国,是清末由广东天地会首领陈开,李文茂起兵于广东佛山,后建都于广西桂平的一个地方政权,从年6月到年5月,史称为大成国农民起义!

关于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史学界一般都归为正义,正当的一方,远的如陈胜,吴广,近的如太平天国等等,“起义”一词,也都是带有正面的,正确的的意思,是后世研究者们站在一定立场上而给予的定义,但现在的人可能看书多了,了解多了,对这些事件就有了很多不同的看法,甚至是非议。

这些讨论起来,也就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了,这些历史事件的历史评价如何,只能让学术界的去解决,而坊间讨论的则带有更多的人文色彩,关于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不多作解释,只是告诉你在大成国时期,桂平所发生的事情,也算是地方的人文历史。

年5月,在广东受挫的陈开,李文茂天地会军,在清军的围追之下,转而扬帆溯江西进,最后冲破清军水师张敬修部的堵扼,冲过封川,进入广西境。然而,随后发生的事情,出了意外,梧州府城攻不下,西进;藤县县城打不了,再西进;平南县城拿不下,还得西进。这支曾攻下广东四十余座府、州、县城,并一度围攻广州城的队伍为什么打不下广西这几个小城池呢?

讲到底,陈,李会军说是西进,其实也是被广东方面的清军势力围,追,堵,截之下不得已的选择,打不下广州城,清军全力反扑之下,留在广东发展已不可能,加上得到来自广西的梁培友的接应,才有了西进广西的决策。

这支原本影响广东全境的武装,最后陆上的优势全失,此时,仅仅依靠的,能活动的,只有珠江水域了,几乎就成为一支“水军”,一支纯水军。

西进广西的水途,也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德庆,封川一带被沿江的清军的堵截,到达梧州江面时,陈,李的船只由原来的多艘,减到左右艘了,途经的梧州,藤县,平南三座城池,都是一面临江,三面临陆,临山的地方,一支纯水军的配置,并且是在流浪迁徙中的队伍,一时半会是没有能力攻打这些城池的,所以都是接触一下即走。

到了桂平就不一样了,桂平地处两江交汇,城池也就建在两江夹角之处,南北临水,东西为陆,这样的地形,对乘帆而来的天地会军极为有力,桂平城的城墙大面积临江,这就最大极限的发挥了他的军事船炮的火力,数百战船分于南北江面,一字排开可以同时轰击城墙;同时,桂平城的东西丙门,小南门外陆地平整,又极为方便了步兵架炮攻城,兵力上也得到了梁培友,姚大昌等部的强力支持,可以说桂平城六个城门,可以同时进攻,不主攻也可佯攻,那也是极大的牵制,分散城内守军的力量。

从六月初十起,陈,李会军派兵扼守了水,陆交通要隘,偏偏桂平对外通道比较单一,三江水面一堵,陆路仅蒙圩一处,这很容易的,城内守军一切的外援与补给也就完全被断,桂平基本就陷于孤城状态,中途浔州知府拼死送出的血书,求来的两支救援——宣抚使张敬修部水师被击败于石嘴水域,贵县陆路前来救援的团练武装,被阻击于蒙圩以外。

只剩自守无援的桂平清军坚持了二月余,被团团持续的围攻之下,七月十五,小南门城墙一度被轰塌,守军拼力封堵才化解危局,但到八月十七,守军粮绝,无力抵抗,陈,李会军由小南门越城而入,时任浔州知府刘体舒,知县李庆福、卸任知县舒桦等本地主官被俘,最后都殉了大清朝,殉了桂平城!自此,陈开,李文茂则在桂平城开创了属于他们的辉煌时刻,建立了大成国。

陈,李二人起兵初期的兵锋是犀利,虽说围攻半年多也拿不下广州,但之前也是累积有很多的攻城经验的,只是因为广州城是一省之首,地位十分重要,而且清军各方救援力度很大,所以才没有得逞,但最后面对桂平城这个已经被孤立的小城,在对自方有利的条件下,却也要耗二个多月的时间,这是为什么呢?

那只能说战争初期,天平一度就偏向桂平城这一方了。

就说城防,恰恰在咸丰三年(公元年),时任浔州知府刘体舒主持加固修整了一次桂平城城墙,城高墙坚,这无疑为他两年后能坚持两月余加了一个砝码。

再说军备,因为在年金田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此后,浔州境内出现很多反官府的民间武装,同样是这个浔知府刘体舒,几年间一直在境内四县周边领兵清剿,累积有带兵经验,军备器械兵器虽有损耗,但也一直有补充与储备,如冷兵器的弓,热兵器的炮,枪,火药等,都有不少数量的囤积。

最重要的,自然就是人了,按当时清代兵制介绍,在浔州府城的守城兵,常规建制应在人左右,不过因太平天国被调走了很大一部分,只剩数百人。再加上各种绿营,协防营,等等,加上新任知县李庆福之前在县城周边的曾广招团练,还有常备的民壮之类的次军事力量,以及收到预警而前来帮助协防府城的平(南)桂(平)团练勇人,按照当时情况,守城清军最多三千人,而且这些人因为连年征匪,都有一定的实战经验,这无疑又是一砝码。

当然,交战中更重要的,是粮草,要知道,先不说有伤亡,就是没事待着,维持这三千人的一天一餐的开销,都是很大的数目了,更不用说当时的桂平城还有一些民众了,这么多人这又是如何做到坚持两个多月的呢?这么大的储备粮又从哪来的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桂平的地理位置。桂平地处三江口,黔江往北是柳州,郁江往西是南宁,浔江往东是梧州,广东,在当时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代,三江相交的桂平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货运交通中转站了。所以,当时在郁江南岸,黔江北岸,也就是桂平城南,北两江对面,都建有粮食中转仓。在收到陈,李会军西进的预警,知府刘体舒即安排人把所有粮食运进桂平城中,这无疑又为坚持守城两月余加了一个大砝码。

再说,远道而来的陈,李会军,到达桂平时,兵员是够多,七百多条各类船只,号称数万之众,但即使就算一船十人,那也远比守军人多几倍,军力对比N比一,打成这个结果,也是因为流动中的这支队伍,军备是不足的,人员军事素质也不高,虽说战船满江,人多势众,步兵架炮围城,可火力还是欠缺的,攻击能力不强,这也是对守军有利的砝码之一。

从结果看也是,桂平六个城门,三个临江三个为陆,进攻重点只在小南门,也就是现在旧街路口这里,这里的的城墙曾两度被炸出缺口,但依然攻不进去,最后也只能耗到“守军没粮”这一步了。

对守军唯一不足的,也是最大不足的,就是外来援助这一砝码。自太平天国北上之后,清军在广西的正规兵力多已调往作战,留下的正规兵力还是不多的,基本广西很多地方都是这样的情况,各地最多也就是守城力量尚可,维护一般治安尚可,而且这些官府武装力量还主要是以民壮,团练为主,这样的军力,短时间自保还行,但要支援他地却严重不足,是无法完成的。

当时广西的清军守备力量薄弱到什么情况呢?

就是明知浔州府城被围,广西巡抚却无兵可调,无兵可抽,就说在后来,大成国军也看到这一点,进攻广西多个县城都是一个情况,都是一个招数,反正没人救援,把城围住,耗到守军粮绝,这城自然就破了!

正因如此,桂平城仅得到的两次援助,一是从广东来的张敬修水军,二是贵港方向来的五百团练,如此轻弱的救援力量,杯水车薪,螳臂挡车,最后得不到有力的的救援,桂平守军坐食都会山空,八月十七日,城内粮绝,空腹的守军最后无力抵抗,最后守军或阵亡,或被俘,或自绝,幸免的寥寥。

不管是什么样的战争,对于交战的双方,只有输赢,但对于交战区域的普通民众,更多的是伤害。如大成国在桂平的建立过程,被同治年的《浔州府志》用多页记录了下来,因桂平城陷丧生的,除了官兵,更多的是普通百姓,单是名字就有几十页之多。不管记录者是在什么立场记载这个历史事件,不可否认的是,都记录了历史中真实的一面。

大成国建立以后,周边的武宣,贵县,平南都相继被大成国攻下,清廷对这一带也基本失去了正式的统治,所谓的“浔州府行政区域”也就完全没有了编制,后来的浔州知府这一职,有两种说法,一是刘体舒亡后,~年间中断任命,二是年由张鹏万接任,继续领命在桂平境抗击大成国。

桂平知县一职的任命,倒一直有清晰的记录,没有中断,年满州人舒桦上任,知桂平县,在年底卸任,但各种原因,他留了下来,依然听差于桂平县,最后城破被俘而亡。

继任的李庆福,年从北流知县职调任桂平,仅几个月间,他力抓军事,广为招兵,大搞练兵,算是比较重视兵防的,后来被围城时,又文官当武将用,身先士卒,两度击退已入城的陈,李会军,封堵被炸塌的城墙缺口,使城陷足足延迟了一个月,最后也是城破被俘而亡。

此后,仅年桂平城陷当年,又连续两任桂平知县到位,继续代表清廷维持对桂平县的管辖以及与大成国的对抗。

那么,在年~年大成国战踞桂平期间,清朝的浔州知府,桂平知县以及他的部属是在哪里维持政令,又立足在哪里对抗大成国的围攻的呢?大成国军的战斗力真的这么强吗?

这就是《桂平历史:大成国记忆(四)——团练的反攻》的内容了,请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guipingzx.com/gpsls/11701.html

------分隔线----------------------------